最早迁来芜湖的高等学府“省立安徽学院”

时间:2018-01-30 16:54:02 来源:芜湖档案
默认
特大
宋体
黑体
雅黑
楷体
条评论

芜湖之有高等学府,始于1946年秋。这一年,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二年,省立安徽学院迁来芜湖。

这所在抗日烽火中建立、在战火中成长的学校,是当时安徽省内唯一的高等学校。安徽学院曾三迁校址、三易校名,最终定址于芜湖赭山

解放后,安徽学院与国立安徽大学合并为新的安徽大学,成为安徽师范大学办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“省立安徽学院”的历史

1抗战爆发,省立安徽大学停办

早在1928年4月10日,安徽大学在安庆的菱湖之滨百子桥第二院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,标志着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,也是安徽现代教育史上高校创立之始日。1930年遵照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令,将学校正式定名为“安徽省立安徽大学”。

抗战爆发后,敌寇践踏大江南北,吞噬江淮土地。省立安徽大学所在地安庆于1938年6月沦陷,安徽大学被迫西迁,辗转湖北、湖南等地,终因困难重重,于1939年夏停办。

图为省立安徽大学一院大门(1928年,安庆)

据1938年统计,当时安徽大学有图书18万多册,“理学院仪器设备之完善,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”。从1932届至1937届,学校先后培养本科毕业生557人。

2在抗日烽火中建立的“省立安徽学院”

由于安徽大学西迁未成,致使当时在成长中的青年,求学无校,深造无门,我省又急需培养专门人才。鉴于此,经省内外有识之士的呼吁,可以在安徽尚未沦陷和半沦陷的地方建立临时学院,解决当地青年学生的就学问题。

1940年春,当时的省政府决议筹办安徽建设学院,次年2月,会商于教育部。根据教育部《游击区及接近前线各省市设临时政治学院办法》的规定,经同意,筹建临时政治学院。

图为芜湖市档案馆馆藏《安徽学院沿革介绍》1949年7月1日

根据芜湖市档案馆馆藏1949年7月1日《安徽学院沿革介绍》中记载: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,日军深入皖省,怀宁失陷,省立安徽大学随之瓦解,大学教育遂形中断。二十九年(1940年)大别山区逐渐稳定,为救济豫、鄂、皖边区青年失学,及培养行政干部,乃请求成立高级学府。

1941年8月,临时政治学院正式成立。当时安徽省政府已迁至立煌县(民国行政区划,今金寨县。因着名将领卫立煌而得名。抗日战争时期,这里是国民党鄂豫皖大后方,安徽省临时省会驻地),学校就设在距县城25华里的古碑冲黄家集。此集是立煌的一个小镇,三面环山,风景尚佳,但比较偏僻。10月学院开学,新生入校。学院设文史、教育、政经、法律四系,学制一年。共招收学生240余人,学院有教职员61人,主要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干部。安徽临时政治学院的成立,标志着省立安大停办后安徽战时高等教育的复苏。

图为芜湖市档案馆馆藏《安徽学院沿革介绍》1949年7月1日

根据芜湖市档案馆馆藏1949年7月1日《安徽学院沿革介绍》中记载:于民国三十年(1941年)初筹备在立煌古碑冲成立省立临时政治学院,是年八月开始上课,计分中文、史地、教育、政经四系,一年毕业,首任院长为刘真如,刘旋辞去,嗣李品仙(时任安徽省政府主席)兼任,由教务长朱清华代行,三十一年(1942年)春,由刘迺敬继任,是年秋,改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,分中文、史地、教育、数理、外文五科,三年毕业,三十二年(1943年)秋,始定名为安徽学院,朱佛定为院长,分中文、史地、政经、法律四系,及教育、数理、艺术、体童、会计五科,并在屯溪设立安徽学院皖南分院,有土木、农林、银会三系科。

图为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七月安徽临时政治学院毕业证书

图为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省立安徽学院毕业证书

3“省立安徽学院”曾三迁校址

安徽学院从1941年成立,到1945年抗战胜利,校址位于立煌县古碑冲,当时条件相当艰苦,师生就住在周围的民房,白天步行几里山路来校上课,晚上就在菜油灯下备课或自修。

图为1944年省立安徽学院教职工在立煌县古碑冲合影

1944年1月,考虑到皖南地区没有高等学校,每年高中毕业生几千人升学困难,决定在休宁万安镇徽州中学旧址,创设安徽学院皖南分院,设土木工程、机械工程、农林三系,银行、会计两个专修科,11月正式开学。安徽学院皖南分院的创办,填补了皖南地区高等教育的空白。

图为安徽省立安徽学院皖南分院《学籍表》

抗战胜利后,省立安徽学院随省政府迁至合肥东南郊的临河集,租借李鸿章家族的粮食仓库办学。这里成为安徽学院的第二个临时校园。临河集距合肥40 华里,交通邮电均不便,致使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十分不便,难以安心学习,教授难以延聘。时任院长程演生向省政府提出将安徽学院迁到芜湖办学的报告。

1946年经省政府同意,新学期开学时,安徽学院学生和教职员工从合肥临河集搬迁到芜湖。安徽学院在休宁万安镇的皖南分院的师生也同时迁到芜湖,与学院总部合并一处,定址赭山南麓,即现在的安徽师范大学(赭山校区)所在地。

图为安徽学院校门(1946年至1949年,芜湖)

根据芜湖市档案馆馆藏1949年7月1日《安徽学院沿革介绍》中记载:抗战胜利后,三十四年(1945年)秋,从立煌迁至合肥临河集,三十五年(1946年)春,由程演生继任,以校址偏僻,是年秋迁来芜湖赭山。将皖分院合并,计分中文、史地、政经、法律、外语、数理、土木、农林、教育、艺术、体童、银行等十二系科。

图为省立安徽学院关防,现保管于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

4“省立安徽学院”迁来芜湖

定址于赭山南

安徽学院迁至芜湖初,时值抗战胜利不久,百废待兴。当时没有现成的校舍,没有像样的运动场地,安徽学院就以原教育部芜湖职教班二十余间房屋(现徽商城附近)和邻近的白衣庵、功德林、广济寺等庙宇作教室。学生亦住进周围的庙宇中,如滴翠轩、积善堂、园通庵、一天门等处空房,可见当时学校的艰苦。

图为芜湖市档案馆馆藏《芜湖市中等以上学校调查表》(1949年)

据芜湖市档案馆馆藏《芜湖市中等以上学校调查表》中记载:安徽学院现有困难:设备简陋,房舍不敷,科系复杂,经费困难,师资缺乏。

但当时全校师生克服重重困难,四处奔波,筹措资金,购买土地,修建校舍、操场,增添教学设备,使校园初具规模,也为以后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1949年12月,国立安徽大学由安庆迁来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,成立新的安徽大学,就建立在这个校址上。

图为1947年安徽学院教职员暨毕业生在芜湖赭山校园合影

芜湖的赭山南麓有山有水,风景秀丽。北面有赭山,南面是汪家田和陶塘,西南跨过铁路月台(当时铁路经过现在的黄山路到江边)就是繁荣的市场,东北跨过赭山南路就是竹篱茅舍的乡村,环境幽静,地约千亩。时任代理院长柯育甫曾在一次校集会上抒情地说:

这里“陶塘可以泛舟,赭山可以登塔。爱晚亭上,可以看‘江声吟落日’;广济寺前,可以听‘月色照疏钟’。这样优美的胜境,不但在全省是独一无二,就是与国内各大学也比得过!

——摘自《古碑月刊》:赭塔晴岚话学宫

安徽学院自1941年春创立,至1949年12月与国立安徽大学合并为止,历时九年,三迁校址,三易校名,经历坎坷。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727人,如果加上临时政治学院毕业的一届237人,共964人。输送到全省各条战线,为当时的安徽培养了大批人才。

安徽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,我省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,是在战火中建立和成长的,屡经曲折,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。

安徽学院迁址芜湖后,购地建校,规划校园,为解放后国立安徽大学迁来合并办学,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。安徽学院在近代整个安徽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
Copyright © 2012-2019 芜湖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25966号 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联系我们 | 滚动新闻 | 免责申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