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夏日的皖北平原热浪翻涌,却挡不住青年学子奔赴乡村的脚步,2025年暑假我们来到了阜南县,深入蒙洼蓄洪区、非遗工坊、田间地头,以脚步丈量乡土,用专业赋能产业,在王家坝精神的淬炼中,将青春汗水挥洒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。
第一天上午我们来到了王家坝,在“千里淮河第一闸”王家坝闸前,我们凝视着全息投影重现的泄洪场景,泛黄的请战书、磨破的救生衣无声诉说着“舍小家、为大家”的奉献史诗,老观乡和台村村支书乔红伟的朴实话语更让学子动容:“我们时刻准备着为大局奉献,只盼社会多些理解而非异样眼光。” 这份精神值得我们当代学生学习,让王家坝精神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。
紧接着我们走进红亮箱包厂车间,缝纫机声如密集鼓点,负责人王恒亮向调研学子揭秘振兴逻辑:工厂优先录用160名脱贫人员,开设免费儿童托管班,让员工“顾家增收两不误”。其品牌“轟安”成为民生与产业融合的符号,他寄语青年:“肯实干、踏实干,把个人成长融入家乡振兴!”这些话让我们一行人为之动容。
下午我们踏入苗集镇,通过“心灵剧场”“情绪涂鸦”疏导留守儿童心理困境并组织实践了 “时光胶囊”的活动,让孩子们将对父母的思念写入信笺,封存待春节团聚;团队中的成员用趣味辩论、经典诵读填补乡村素质教育空白,一位队员坦言:“孩子学会新知识时的欢呼,让我们觉得一切都值。”
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蒙洼蓄洪区的庄台村落,我们穿行于“四小园”间,小花园姹紫嫣红,小菜园青翠欲滴,房前屋后的小微景观成为生态宜居的注脚,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,对污水治理痛点、垃圾分类难点、村民对生态提升的盼望度进行调研记录,这些都成为了助力乡村建设的珍贵底稿。
参观完古村落,我们来到了邵刘民宿群落,在那里,青瓦木梁的老院子焕发新生,同学们触摸砖雕纹路,聆听“耕读传家”的家风故事,见证老宅变身为“皖美金牌民宿”的创意蜕变,当地的村干部深切的跟我们说 “非遗保护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。”正是这些宝贵的文化瑰宝,才让中华名族一脉相承,源远流长,这句话一直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。
当王家坝的闸门在晨曦中静立,当柳编艺人的杞柳在指尖翻飞,我们的足迹已镌刻进阜南的振兴图谱,红亮箱包厂的缝纫机声更密了,黄岗柳编的直播间更火了,洪河桥镇的“一户一码”系统更智能了,这场青春与乡土的“双向奔赴”,以星火之势点亮皖北振兴的未来之路,这片土地终将记住:乡村振兴最深厚的动力,永远蕴藏于“人”的觉醒与行动,青年学子带走的不仅是实践证书,更是一生受用的精神胎记——在王家坝的奉献史诗里,在杞柳“淹不死”的韧性中,读懂中国乡村最坚韧的生命力。
作者:倪泽瑞
学校:安徽中医药大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