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检视相片自从冥王星在2005年自行星行列除名后,第九大行星就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缺憾,总希望在遥远难测的远方有一颗Mr.9痴痴地等,等我们发现他。所以,去年2016年1月20日美国科学家康斯坦丁 贝特金(Konstantin Batygin)和麦克 布朗(Mike Brown)提出理论指出大阳系外围可能有第九行星时,尽管未被证实、理论也未登上具公信力的科学杂志,却有众多SNG车前往采访,盛况堪比加州大地震时的采访排场。
先说一下为何冥王星被除名
简单一句话:太小。
冥王星在1930年被发现,是当时技术所能观测到的最外围大型星体,结果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,科学家陆续在冥王星绕行的轨道上发现多颗大型天体,后来那条轨道被称为古柏带,而古柏带上甚至找到一颗比冥王星更重的阋神星,如此一来,如果你将冥王星列为第九大行星,那其他与之体积差不多的古柏带天体是不是也要纳入第十大、第十一大...
(冥王星)
总而言之,后来又因为一些其他的理由,比如冥王星的重量估值不断缩小等等,终于在2005年的国际天文联合会议中将冥王星自行星行列中除名。
悬缺多年的第九大行星真有可能补上?
转眼间12年就过去了,难道真的没有传说中的Mr.9吗?康斯坦丁 贝特金和麦克 布朗提出了一个理论试图证明他的存在。
康斯坦丁 贝特金和麦克 布朗在古伯带上发现有6个矮行星(具有行星级的质量,却未被认定为行星的天体)其绕行太阳的近日点(在绕行轨道中最接近太阳的位置)似乎都在同样的方向。
会造成这种现象,一是巧合,但机率只有0.007%;二是有其他未发现的天体群透过引力共同造成这种现象;三,透过电脑模拟计算,或许存有一颗质量约为地球七倍重、公转一圈要一万五千年的巨大天体导致上述的现象;若此假设为真,这位“神秘客“绝对有资格被列入行星的行列,成为第九大行星。
(古柏带已知天体的分布图)
当然,虽然海王星也是透过计算发现的,但要证实行星是否存在仍得透过望远镜补捉到影像才算数,目前一切都在未定之天。
无独有偶,去年底又出现一个新的理论论证第九大行星存在的可能性。
Caltech的一群研究生提出,太阳系中所有行星的轨道几乎都位在同一平面上,仅彼此相差几度而已;而这个大致的平面相对于太阳赤道面却有着约6度的差异。为何会造成这个现象目前科学家仍无公论,但或许这6度的差异就来自于一颗质量很大的第九大行星,其质量迫使太阳系渐渐改变排列方式。
当然,说得再多都只是理论,望远镜的视野才是硬道理,目前也有望远镜愿意配合寻找Mr.9了,是非对错就交给时间去证明了。只是,想必大家都很希望Mr.9存在吧!